我揉了揉眼睛,光天化日之下,怎么會是假象?
連那兩個和尚額頭上的汗滴,都能看得一清二楚。
“嘿!施主!啊,不是……師父!”我沖廟里喊。
倆和尚抬頭,擦了擦汗,踅摸半天才看見我。
“大早上的,你上那兒去嘎哈?”一個問。
“你咋蹽上去的?”另一個問。
是本地和尚,和昨天那個出租車司機的口音,不能說是像,只能說是一毛一樣。
俗話說,外來的和尚會念經,本地的和尚,一般都是來上班的職業(yè)和尚。
甭管是不是會念經的和尚,一夜風波之后,總算見著活人了,我趕緊穿過沙棘小路下去,廟的后門開著,兩個和尚過來了,用責備的眼神打量著我。
我深施一禮,從兜里掏出五張粉鈔:“阿彌陀佛,兩位師父,在下久聞阜城寒隱寺大名,昨日特來拜會,但來的太晚了,寺中無人,只能在山上夜宿一晚,這是在下一點庸俗的表示,還望師父們笑納。”
伸手不打送禮人,這話,放之四海而皆準。
兩個和尚對視一眼,其中一個向我還禮,動作很小地接過錢,代替佛祖塞進了自己的衣襟中:“施主,請進屋用茶。”
“……有齋飯嗎?”我厚著臉皮問,從昨天中午,我就一直沒吃過東西,等著吃宋磊的席呢,沒想到,這哥們四年前就掛了,全村吃席。
“有有,施主稍等!”
一個和尚去煮粥,另一個引我去他們的寮房,沿途我留心觀察了一下,寺廟院子的地上,都是方條青磚,確實沒有墓碑。
“施主,早上我們來的時候,看見廟門口有個行李箱子,是不是您的?”和尚問。
“哦對,我差點忘了,昨晚放在那兒的。”我說。
和尚去把行李箱給我拎了過來,手機快沒電了,他們房間有電源,甚至還有WIFI,我給手機充上電,一邊喝茶,一邊查什么叫“遼東夜不收”,這是昨晚我唯一記住的線索。
我猜錯了,并不是墓碑的品牌。
百度里有介紹。
夜不收:明代遼東邊防守軍中的哨探或間諜的特有稱謂。
主要是明朝邊軍中,負責深入女真人領地刺探軍情,如果遇到小股的女真力量或者有重要價值的軍事目標,還有可能會攻擊一下,沾點便宜就走,從這個意義上講,可以理解為是現代偵察兵和特種部隊的結合體。
但那已經是400年前的事情了,跟宋磊有什么關系?
難不成,這個“夜不收”組織,至今仍在?
我又想起,昨晚看見的墓地群中,死者的生卒年,大部分都是清朝人,照理說,明朝被清朝滅了之后,明軍制下的“夜不收”組織也應該解散才對,為何會縱貫整個清王朝——等下,興許,昨晚看見的,未必是真的?
和尚端來了小米粥,炒了個小青菜,還有咸菜,以及從鎮(zhèn)上買來的饅頭。
我素來不喜歡北方食物,但因今天實在太餓,吃的賊香。
吃完齋飯,我裝作閑聊,向兩個和尚套話,想知道更多線索,兩個和尚畢竟本地人,對于九仙洞的來歷,知道的比較詳細。
相傳在明末清初的時候,明軍和后金軍在這座山上打過一仗,死了好多人,因為是系列戰(zhàn)役中的一場,戰(zhàn)況激烈,雙方沒有時間打掃戰(zhàn)場,以至于滿山尸體,曝曬多日,有的高度腐爛,都化到土里去了。
直到將近半年后,戰(zhàn)事稍緩,才有后金部隊想起來這事兒,過來處理后事,因為分不清到底誰是誰,甚至連尸體是哪邊的都分不出來,只能集中一處,草草掩埋。
那一隊后金兵走了之后,本地居民便發(fā)現,山上多了這么九個洞。
自此,山下的鎮(zhèn)子便經常鬧鬼,居民不堪其擾,漸漸搬離,鎮(zhèn)子,變成了村子,村子,又變成屯子,大概在雍正年間,屯子也荒廢了。
直到清末,闖關東大潮涌起,這邊才重新有人居住,因周邊土地極適宜葡萄、蘋果、杏等水果生長,來的人越來越多,小村重新繁華起來,建國后,村子改名為“翻身”,山里山外都算上,有將近千戶居民。
然而,一九七六年,這里再次發(fā)生一起靈異事件,以至于,全村人都被嚇跑了……